
剛踏上關山火車站的第二月台,還來不及享受晴朗的好天氣,就聽到遠方傳來的呼喚。轉頭望見Rita滿臉笑容的揮著手,一如既往的又跳又笑,好似上回的談天說笑只是昨天,熟悉的熱情讓人溫暖自在,迫不及待接下來她要娓娓道來的故事。
邁出車站,Rita左轉走向臺鐵辦公室,前一晚她將水壺遺落在火車上,好一陣子沒見,都快忘了遺失小東西對Rita來說,只是熟悉的日常。是的,傻裡傻氣、隨性灑脫的可愛,就是她最自然的模樣。
「Rita!最近有什麼課?」 「課程內容上什麼?」 「畫畫幾歲可以報名?」 「黏土課會適合我阿孫嗎?」
順路隨行的路途上,走不到3分鐘,Rita就被一位阿姨叫住。不太確定一來一往的問答中,錯過了幾個紅綠燈,但能確定的是,有個幸運的小孩,將遇上一位很棒的藝術老師。
Rita移居臺東已經8年,前幾年換了幾個工作、迷惘了好幾回,終於在藝術創作與教學這條路上,穩穩自在地前進。她曾帶著自己畫的明信片在許多市集販售,後來開始繪製地方導覽地圖。畫筆從圖紙上轉落在民宿的房間、在建築物的外牆、也在學校的司令台上。當然,翻閱兒童繪本時,也能看到Rita的畫作,手繪的線條與色彩,總令人感動。

Rita是位特別的老師,她積極引導小朋友勇敢表達、發揮想像力,並且欣賞、鼓勵繪畫的創意,她的教學也不只侷限於校園。她走進老人會,教導鹿野村莊的阿公阿媽們提起畫筆找回創造力;她走進監獄,引導受刑人接觸美學藝術。
其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,在社區老人會進行「繪畫」教學的自己,反倒被阿公阿嬤教起台語「會話」課!
其實一開始在老人會教畫畫時,少部分的長輩們興致缺缺,只想趕緊下課。而他們畫圖的方式,也都是等Rita畫了範例之後,依樣畫葫蘆,再模仿一次。一兩個小時的課結束了,每個人的作品大同小異,繪畫對長輩們來說,純粹只是消磨時間,讓Rita有些喪氣。
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引領與教學,阿公阿嬤們進展到僅由Rita口述、形容,加上自己的想像與延伸,即可以自由創作出當堂課所訂下的主題,而且每一幅畫皆獨樹一幟。Rita 未曾停止引導與鼓勵,阿公阿嬤們在繪畫時也更有信心,漸漸能從自身的經驗,畫出腦海裡的畫面。
針對不同的對象、學生,Rita都願意用不同的語彙與方式去溝通,也因為她的寬宏,賦予了學生勇於創作的膽量,大家手中的色彩與畫筆,就這麼自然的在圖紙上舒展奔馳。所有天馬行空,都能是與眾不同。

「愛玩課」可不是電視上的綜藝節目,而是Rita在幾年前所承接下的藝術學習空間,全名為「Guanshan。I play 關山」。原本在鹿野教學、工作的她,某天應邀至關山參觀一處將頂讓的藝術教室,沒想到她一見鍾情。
設備齊全、空間宜人的場地,繪畫材料與課桌椅兼備,再加上將洗手台做低以符合小朋友的身高的貼心設計,Rita決定遷居關山,設立藝術工作室。不顧20公里的路程,一切只因為Rita認為,這樣的空間很適合孩子們自由揮灑創意與顏料。
愛玩課的課程發想與設計,來自Rita的初衷-「希望塑造無限個刺激創造力、美感教育、勇於表達及創作、抒發情感情緒的機會與空間」。Rita認為互動、創作引導的過程,能讓孩子們學習專注與投入,也能讓孩子們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,認知自己的喜好與感受,用身體力行創造深層的記憶,透過「玩」的方式,找到興趣、找到自信、找到自己。
藝術空間除了Rita自己開課之外,也提供空間讓才華洋溢的朋友們使用愛玩課教室,協助開設多元的主題課程。「愛玩課」進行過數十種課程,連空間主人也算不出到底有幾種。有適合4-6歲的繪畫課、黏土課、英文故事課、有專為6-15歲設計的愛玩藝術課、有13歲以上青少年與成人們適合的瑜珈課,還有竹編課、糖霜餅乾課、兒童街舞基礎律動班、竹編教學…等等,不定期的課程,讓每一個關注愛玩課的人,總是期待新的驚喜課程誕生。
社會新鮮人移居到臺東,從Rita在異鄉農村自立生活,到此刻能帶著我在小鎮小巷裡穿梭遊走,還介紹好幾位知名店家的好友們,Rita自在悠遊的樣子,讓我的心不自覺跟著開闊了起來。
對Rita來說,曾住過的鹿野和現居的關山生活方式不大相同,但人情味一樣好濃好濃。如同Rita的好客與熱情,帶給我滿滿的溫暖與感動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