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島嶼見學|旅行也能實踐永續




旅行社提供遊程服務,帶給了旅人們的價值,是跟團的輕便、是放下Google Map與訂購證明的忙亂、是包袱款款就可以悠哉放鬆往目的地移動,可能再來點高效率的觀光模式,一起探訪四季綻放的「走馬看花」…如果旅遊型態有分不同時態,我想,這樣的旅行社服務,字尾該加 -ed了。


島嶼見學提供了深度旅遊的體驗內容,從手作及食物裡品味在地風土,從海洋與陸遊過程體驗海平面上下的清澈,從故事裡認識島上的人文與自然,從足跡裡帶領這座島嶼再邁進永續的下一步。而這一切的發展都不是來自縝密計畫內,只是一路秉持初衷,在生態保育、環境永續的路上,走著走著,從研究轉變為分享,再從分享成了嚮導,島嶼見學就像生機盎然的芽,自然溫和而堅定的萌發。



回溯島嶼見學的軌跡,乍看與觀光產業真的相距甚遠,其實可自民國95年談起,關心綠島生態與人文的研究工作者,在島上進行生態調查與史料蒐集,並於98年成立了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。幾年當中,來自於綠島國小的林登榮老師,進行了路殺調查,並曾紀錄了在短短一日內,竟有高達2千多隻的陸蟹,因為觀光客的蜂擁交通而在馬路上遭輾斃(任何陸地上的小生物過馬路時都冒著被輾斃的高度風險),這個驚人數據與照片紀錄,震撼了人心,也震出了保護陸蟹的行動。學會邀請綠島的居民與遊客一起保護陸蟹過馬路,於民國106年時統計已成功促使陸地蟹的道路殺傷力下降了84.98%。


另外的陸地生態危機,則是寄居蟹的「房子」短缺,於是學會號召大家,擔任起寄居蟹房屋仲介所的「房仲」,將適合的殼寄回至集散地,再提供給寄居蟹選房、交屋,讓寄居蟹有個安居的居所。


在生態研究與保育的同時,自然與人文學會也致力於海洋教育,於103年起,進行了潛水培訓課程,導入國內外潛水專業,將安全性、知識性、技術性…等潛水的多元面向帶入綠島,大大提升綠島當地潛水專業人員的質與量,並在觀光以外,將潛水知識與技能傳承予在地的學生,只要掌控好規定的深度限制,學童即可悠游海洋、初探內太空世界。多數人的兒時暑假,光是夏天在水面上掛著泳圈就夠讓人興奮了,若能夠潛入水下,那種驚嘆肯定是永生難忘,難以想像參與的孩子們有多幸福。


在幾年來的研究與保育行動後,獲得了許多資訊與數據,發現了許多問題,該用什麼方式溝通,才能將這些資訊與後續的解決方案,有最大的動能產生?即成了學會初期推動生態旅遊的原因。透過旅行的方式,將認識生態、解決方案等等,導入生態體驗的小環節當中,讓參與者充分認識環境衝擊與自己能帶給環境的正向力量有多大,是策略,也是最佳媒介。島嶼見學應時而生。




從陸地到海洋,這些努力島嶼見學仍感不足,他們還希望能夠再做得更多,便將生態保育的觸角延伸至碳排放的焦點上。旅人們在一趟旅程當中,會因為交通、食宿、參與的活動…等等,直接與間接的產生了大量的碳排,於是在106年導入政府資源,推動了綠色小巨人的計畫,將「碳足跡」、「碳標籤」等概念導入綠島,並邀集了餐飲、交通、住宿、遊程…等13家業者共同提供3個月的遊客或消費人次,以利計算碳足跡。


107年起,島嶼見學成為了全國第一家經過環保署認證的旅遊碳標籤旅行社!有別於典型的行程,從內容設計、店家的節能、一次性餐具與塑膠製品減量、交通方式轉變…等等,層層溝通協調,累積出了可窺見島嶼見學的每個細節,無一不朝向減碳目標邁進。


帶著生態研究的基礎跨進產業發展,是為了有效地將理念與做法導入產業當中,進而創造兼顧生計與生態的多贏目標。碳標籤的推廣,是將旅遊碳足跡揭露,並延續至減碳行動落實,廣泛的傳達與運用在綠島的居民生活、產業發展、遊客寓教於樂的樂趣上,大幅減低旅遊所造成的衝擊,帶領綠島成為一座永續之島。




傳統漁法-鰹竿釣

漁業為求量大,常以破壞性的漁法捕撈,漁獲量雖高,但衝擊的海洋生態更是可觀,得不償失。綠島擁有來自日本、現今鮮為人保留的特殊漁法「鰹竿釣」,以丁香魚為餌,透過老釣手們熟練的節奏與力道,一條一條的鰹魚們就這麼被甩上了船,鰹魚的捕獲量取決於丁香魚餌的量,一切適量而取,人們可嚐鮮,海洋得喘息。

傷感的是,耗時耗力導致接不上傳承的線,鰹竿釣正在遺失當中,為了能讓大家認識這珍貴的永續漁法,島嶼見學與船長、釣手們合作開發了體驗遊程,將在2021年夏季推出,帶領大家登船航海、近距離感受鰹竿釣的節奏與震撼。

島嶼見學的遊程,除了私房、在地化,同時更重要的是「見學」所帶給大家旅行的質、引領每一顆心觀照環境生態、多元文化的共享與傳承。在每一步足跡中反思與學習,正是人與土地、海洋不斷流動出的最大價值。

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