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故事
地方創生的實踐
饗嚮台東
旅遊、經濟與地方創生
夥伴們有各自的農事與工作,機動支援平臺的導覽工作。一年四季,因應不同的時節,帶領遊客到自家或是合作農場參觀體驗,對釧南雁來說,集結力量推廣鹿野的過程之中無一不是挑戰。
阿山哥無毒小棧
里山里海-森川里海
地瓜、木瓜、鳳梨、薑黃等多種作物都嘗試過,從完全不懂務農到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法,遭遇農產欠收、價格崩盤的情景,最後在自然農法的茶園中找到最大的興趣與收益平衡,自己摸索種茶幾年後,也開始獲得地方的獎項肯定。
創生工坊:以工坊收納地方聲量
縱谷主義的公私協力PPP
以農食育遊為題,透過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的歸納與發想,參與夥伴敘述在臺東和縱谷的精彩生活,如何透過遊程設計,轉換為可以讓外來者體驗的活動。過程中,參與者突破習慣的框架,重新定位城鄉資源與特色,排列組合不同的路線,並且換位思考不同對象的需求,找到彼此合作的連結點。夥伴的連結,創新的開發,是加乘效益的開端。
南島秧滿田
里山里海-森川里海
基於愛護土地的用心,他們不追求產量大,友善環境種植,讓客人吃當最新鮮的米,訂多少、碾多少。此外,為了分享人情純厚的關山,小包米的包裝紙,打開就是關山故事,店裡還有關山風情明信片。
當「回鄉」不再是選擇而是目標
旅遊、經濟與地方創生
多力米故事館,是池上農業的歷史記憶,也是當地農民二十多年來推動產業轉型,從一級產業跨向六級產業的標記。在還沒有多少人聽過「有機米」的一九九四年,梁正賢在池上推廣有機米栽種,帶著農民養地;二〇〇一年,他和萬安社區合作,成立有機米產銷班,穩定的推動自然農法栽種,還給大地該有的生機。
共識工作營
縱谷主義的公私協力ppp
由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共同擔任執行單位,邀集花東地區農業委員會轄下八個單位,約四十名成員,以及在地社區成員一併參與工作。藉此溝通瞭解、討論共創、強化機關與民間的連結,並形成共識,有益整體計畫擘劃及推行。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