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曉鳳
腦海中的那一味
撰稿|李佩儒 攝影|李佩儒 編輯|沈婷茹
坐在拉勞蘭小米工坊裡,利曉鳳拿出小時候的照片讓我們欣賞。黑白照片裡,利曉鳳和同學們身著阿美族服飾,部落族人和阿美族混居。拉勞蘭(Lalaulan)是排灣族部落,原先位於香蘭山上,在日治時期遷徙到現址新香蘭地區。拉勞蘭部落的人口組成十分多元,除了原住民,還有客家人、河洛人、新住民,部落文化十分豐富。直到23年前,拉勞蘭族人逐漸意識到,文化多元雖好,但母體文化逐漸消逝,因而展開行動,希冀從祭儀、服飾、歌曲等方面開始復甦。
【明明是小米季,怎麼收成的都是稻米?】
正值小米收穫季時,部落族人卻發現收成的穀物都是稻米。這項發現,使他們的飲食文化意識覺醒,開始在村內種植小米,並於民國96年成立拉勞蘭小米工坊。在電子商務、數位載具普及以前,小米是原住民的傳統糧食,銷售也僅於部落內販賣,偶爾會有口耳相傳的人前來購買,或是來取經如何種植小米。但在網路無遠弗屆的今天,更多消費者願意前往產地,購買有品質保證的安心食材。
拉勞蘭小米工坊成立以後,透過在地合作與把關,確保小米品質。目前合作的農民有五位,都採用傳統自然農法耕作,面對螞蟻會啃食小米的芽心的蟲害問題,也是以天然的燒墾後種植來處理。除了可以在拉勞蘭小米工坊買到食材,更可以進行農事體驗。親身拔草、播種、採收,透過「汗滴禾下土」的勞動,在當地體會排灣族文化。
【使用部落食材,開放創意料理】
利曉鳳為了推廣對一般大眾陌生的部落作物,如臺灣藜、樹豆、高粱等,開始經營餐廳,讓大家知道這些食材應該如何料理、如何品嚐。透過不斷地嘗試,開發多種菜單,做出許多突破傳統的創意料理。像是之前參加風味餐比賽時,喜歡吃藍帶豬排的她,將起司用自製的洛神花醬取代,意外地順口又解膩。或是熟悉臺灣藜和樹豆的特性後,將兩樣食材經過炒焙,製成臺灣藜粉與樹豆粉,用在甜點製作或搭配拿鐵飲用,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料理,很受消費者歡迎。
【「djinukul」部落媽媽的記憶食譜 】
在經營餐廳期間,利曉鳳發現部落媽媽的手藝都不錯,於是開始蒐集部落媽們小時候記憶的飲食故事,並舉辦「秋日分享會」。這些食物不一定是排灣族文化傳統美食,有的只是部落家庭裡的家常菜,而最常被提及的「djinukul」(類似麻糬)。這道傳統料理的配料是由芋頭、地瓜、小米、臺灣藜、生香蕉搗在一起。「djinukul」由於十分有黏性,在製作過程十分費力,因此在排灣族嫁女兒時,男性需要搗「djinukul」,以證明自己擁有強健體魄。利曉鳳笑著說,自己的老公在結婚時並沒有經歷到這項傳統,好像省了很多儀式呢!
利曉鳳認為飲食連結的不僅僅是親友間的情感,更是料理者的個人記憶與對在地文化的印象。雖然有些部落媽媽提及的食材再難取得,但跟著媽媽們記憶中的食譜,就能追溯過往的排灣族歷史。利曉鳳不辭辛勞地協助尋找,所找到的不僅是「腦海中的那一味」,更是心中嚮往的,屬於排灣族的記憶與文化。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