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家恩
「小農食在」實在吃實在做
撰稿|許育銀 攝影|許育銀 編輯|沈婷茹
【水旱輪作 創造地力的良性循環】
選擇用良心做事,要收成的農作物絕不會噴灑農藥,讓土地可以輪作,透過水旱輪作的方式,或者種植黃豆,即便沒有收成也能當作肥料,盡量減少自己對土地的破壞。
雖然無法做到全面有機,但有計畫性的讓自己的農田休息一下,使用落葉及木屑作為堆肥,在存放一年後讓它們成為土壤及肥料,土壤在休耕期間獲取萬物歸於大地的養分,也是一種愛惜土地的方式。
【真的只有「池上米」嗎?或者有其他的選擇?】
為了生計,家恩也常在市集裡推廣米食文化,但有時聽到消費者的回覆,會思考池上真的只能種「稻米」嗎?現今的飲食習慣,米飯的食用量已不像過去,現在的餐飲設計,更常混合其他穀物及豆類的食用方式,成了新聞媒體約定俗成的信條;還有減醣飲食法,減少醣類的攝取,也讓米飯被打入冷宮,不像過往農耕時期那樣重度食用。除此之外,除了池上米,現在還有關山米、富里米,池上米的獨特性被取代了,只是單純種稻也無法養活一家人。
吳家恩選擇回到故里,接下父親傳給自己責任,也是想本著農民的本事,維繫一家老小的生計,只是時代進步以及現代人對於食物安心指數的提高,農民們也思索著如何改變耕種項目,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。如今他不只種植稻米、還有黃豆與黑豆,或許無法像過去一樣一季種植稻米一季種植花生(注1),但只少鬆動只種單一作物的習慣。
【配合氣候、環境的耕種法 成就小農食在】
家恩家的農田有父親留下的祖產,還有一大片龍泉溪流過的河川租賃地,一開始自己是朝著全面有機的方式耕作,但有機栽種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,就種植稻米來說,雖然插秧、收割及耕田都能使用機械取代人力,可大範圍的栽種不使用慣習農法,似乎是跟時間在賽跑,光是拔草就不知要花多少時間,剛回來務農,附近的親友們總會私下跟母親打小報告:「家恩怎麼這麼懶,讓草又長這麼高。」
再加上這樣大面積的栽種,收成的狀況也不見得每次都很好,像是這幾年遇尼伯特颱風,原本的河川租賃地被雨水破壞了,種植的農作物損壞了,經過仔細評估後,家恩決定縮小自己種植有機栽種的面積,河川的租賃地想回到過往使用慣習農法的方式栽種稻米,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先平衡自己的工作飯方式與收支,或許有朝一日,他還是能維持友善種植的理想大業,可現今的自己更渴望能好好的照顧家人維繫開支,學習使用耕耘機及插秧機,讓自己不只是持續耕種,還能透過機械化的方式增加財富,才能讓自己的「小農食在」走得更長久。
【搭配四季體驗農事】
最後自己問到大家都會舉辦一些農事體驗,那你呢?家恩說3-4月是稻米正在發育期,這個時候來只能拔拔草,能做的農事有限,他說之後農曆年前後以及暑假七月時正值稻米插秧時刻,或許這時候來還能體驗到如何插秧;他說七月插完秧之後,在涼亭下吃一個池上便當,喝一杯濃郁的豆漿,再乘著午後微風及夕陽直奔龍泉瀑布玩水釣溪蝦,是他最難忘的一道美景,或許種田這條路並不好走,要養活一家老小也不容易,但每一步都能實實在在的往前邁進,讓人心安,比什麼都來得重要。
注1 :過去池上不只有種稻米,河川用地應該是含沙量較高的土壤,但過去發現稻米是高價產物,當地大量栽種,也到其他地方運黏性高的土壤來,改變了當地的環境,也影響了種植的內容。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