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吳東益

幸福家庭的超強吸引 返鄉過樸實的生活

【家庭養成的生活態度】

採訪的這一天,風和日麗,沿著關山鐵軌一路直行到「關山極鮮米」所在地,也是吳東益的家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、果園,以及一間熱鬧滾滾的豬舍,就像是個自給自足的小天地。

訪談在吳東益家中的客廳進行,正對著大門的是神明桌,一眼看到木質牆面上掛了吳家祖先照片,及吳媽媽在民國88年當選十大傑出農家婦女的匾額,「造福農村」、「婦女之光」的字樣,大方自信地展示著。

吳東益小時候,家裡主要做土水工程以及養豬,母親顧著一片八甲的農田,從小就得在田裡幫忙。他說了一段故事:「小時候就要幫忙家裡疊穀包,很重很累啊!我就來跟我哥哥一起來比賽疊穀包,看誰疊得高。」當時家裡還有一個魚池,父母用豬飼料餵魚,吳東益跟哥哥最大的娛樂就是跳到魚池玩水,就算會被媽媽打個半死也要玩!從小在這樣辛勞的工作中尋找樂趣,決定了吳東益的人生態度,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,都像是他所說的:「看起來很難,但其實去做就不難了」。

【回到家鄉的學習與挑戰】

父母就像吳東益的鏡子,他看著父母為著家庭的付出,對面生病的祖母,毫無怨尤的承接照顧。這樣耳濡目染,他雖然在台南讀了二技,畢業後曾在台南科技公司上班,也做過保險業,還是因為喜歡自己長大的家鄉,還有為了方便照顧父母,決定帶著太太一起回到關山。

回鄉後,因為吳東益跟哥哥的加入,家裡農田從8甲擴大到40甲。他認為農夫其實是門檻很高的職業,一般人如果沒有經驗,一回來就要種田並不容易,如果又要求好的生活品質,更是難上加難。因為媽媽以前做一些自產自銷的小賣生意,為了維持米的品質及照顧廣大田地,吳東益決定引入農耕機械協助生產。在吳家倉庫,從拖拉機、插秧機、割稻機、碾米機、乾燥機到最新的噴灑飛機……等,各式各樣農機具都看得到。

由於吳東益認為在電商通路上的成效不如理想,加上他大部分的客戶為回流客,因此吳東益向來會把品質最好的一批米,白天接單、晚上裝米、隔天出貨的方式,以最效率的方式自產自銷,其餘的米則是交給農會販售。他自己最喜歡的是「芋香米」,芋香米從秧苗至結穗有著芋頭的清甜味,在台東關山鎮無汙染的天然環境所栽種而成,吳東益堅持以一貫作業的工作模式,從頭到尾全不假手他人,確保最優良的品質。

除了耕作,他還精通建築、鐵工、焊工及機械。家裡房子他自己整修,為了及時能排除機械故障,他也自修學習修理割稻機,把機器全部拆開來研究;不過他說自己只是玩票,遇到農事繁忙,機器出問題還是請技師修比較快。

「我有空就是在玩。回到家反而更要走出去,走出去什麼都好玩。」他笑說:「以前農夫穿雨鞋走進田裡,現在我們穿著皮鞋,在田邊用手機監控畫面巡田水。如果一樣種出好吃的米,為什麼不用輕鬆的方式來做?」

在關山,返鄉青年不多,大部分還是老一輩以傳統方式耕作,做不來的就請代耕隊。然而,這樣的產業如何能夠傳承延續?吳東益難得收起笑容,嚴肅地說:「家鄉得要有能讓年輕人工作的機會,才能把人留下來。」

【「吳東益!」成為家人的依靠】

「從小到大,我媽叫小孩幫忙做事,十次有八次都直接叫『吳東益!』」他笑著說,「就算抗議,過兩天還是恢復原狀。」也因為這樣願意為家庭付出的個性,吳東益成為被家人依賴的角色。他的太太同樣為家庭付出而無怨尤,來到關山,先到田裡幫忙,但因為缺乏農事經驗,改到田裡幫忙送飯,後來因為懷孕生子,為了方便照顧孩子,在市區開了服飾店。

今年13歲的大兒子,兩年前開始到田裡幫忙,就像吳東益自己的成長經驗,孩子應該從父母身上,耳濡目染地看著、潛移默化地學習。有一次吳東益太太到田裡接兒子,兒子第一句話是:「媽,飯都要吃完,種田很辛苦。」

吳東益不認為孩子長大以後要留在身邊,一定繼承家業。他希望孩子去外面走一圈看看,見識了外面的世界才會有比較,了解家鄉是最溫暖的地方。而家,會一直敞開著大門,用幸福的吸引力,牽繫著在外的遊子。


DSC_3760.jpg
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