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樂天
偉大的渺小 樂天的美好
撰稿|葉嘉威 攝影|葉嘉威、李佩儒 編輯|于國華、沈婷茹
【小理念也能成為大目標】
要說怎麼會創造出這個概念,創始人之一的曾樂天與她的合夥人童亞琦談到,一開始在臺北淡水有塊實驗耕地,有固定的夥伴參與照顧,也會有志工們前來照顧。大家會一起討論耕作方式,會一起吃飯。漸漸之後土地有了收成需要販售,而成立了「共農共食」。後來考量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加優良的土地,再三考察之下,發現了台東鹿野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都非常適宜耕作,最後才選擇移居鹿野,在這裡駐紮生活。
老闆曾樂天,人如其名,個性就是一個樂天派。她一再強調自己喜歡這種回歸原始手作耕作方式,可以讓她享受所有農作物健康成長的每一步過程,更可以讓她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保證農作物的優良品質。樂天喜歡種很多樣化的農作物,絕對不做單一的生產,因為她會覺得很無聊;更不會打算大面積種植,因為範圍越大越不可控,因此所有的農產品都是以少而精為主,讓自己慢慢學習農耕技能與一切知識,才可以照顧好自己的田地。共農共食有自己的農地,但是不大,只是為了控制自己家所追求純天然的品質。
【對土地的感恩與尊重 靠親身實踐驗證】
純天然無添加的耕作方式固然對土地有很大的幫助,但必然要承擔的後果就是他們絕對無法量產農作物。有時候面對外人的質疑,他們到底是種菜還是種草,產量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那要怎麼賺錢?
樂天老闆認為,她所追求的是透過對土地的感恩與尊重,相信靠土地給予力量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,才能得到最好最原始的回饋與收穫。樂天不想為了賺錢而做自己不開心的事情,願意來農田做農活是一種對大自然的幫助,也因為支持環境保護的議題,在耕作上就不能再破壞和傷害這片土地。畢竟本土農業對土地環境並不友善,而導致土壤不斷被毀壞,共農共食必須要做出區別。
不強求做大量批發與銷售,只是要做好基本的當地天然有機產品的販售,雖然說在經濟層面上不會得到利益最大化,但是對環境與保護上面的利益是最大化,這很值得。堅持不下農藥的自然耕作理念,通過觀察的方式,瞭解每一個農作物和每一年塊土地的變化與狀況,並以實際耕作的經驗去累積在耕作專業上的領域,發現問題後,再用健康的手法解決問題,以自身實踐來驗證。樂天相信,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有效空間上的產量,才能在適當的環境給作物更適當的成長空間,雖然產量少,但是品質優。
【我們供農也要供食】
對於共農共食的未來規劃,樂天想要進行專研米製品與豆製品的加工,甚至想要做社區廚房,大力推廣天然有機農作物的種植技術、弘揚人們對環境意識的積極態度。將自己所種植的天然優質的農作食材收成後打造出一個餐廳,邀請大家一起來品味原始的美好與天然的味道,才是他們所追求「共農且共食」的初衷,聽者他們的想法,那份對理念的渴望與真誠,很難不被感動。想想能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不為利益、不為金錢,只為回報土地對人的養育之情,而做出如此的行為。雖然現在他們的付出所得與相對效益看似非常渺小,但對環境的守護使他們無比偉大!樂天並不害怕,因為她相信,秉持一顆感恩的心,必會得到大自然應有的餽贈。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