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簡博襄

從一間書店看見地方文化的發展 一甲子的池上書局

撰稿|張佩儀 攝影|張佩儀、李佩儒 編輯|編輯|于國華、沈婷茹

池上書局店面一分為二,靠近大門的區域販售文具小物,較靠內的一區陳設了六個書櫃。仔細一看,櫃子上方皆有小字寫著:「陳文茜書櫃」、「蔡康永書櫃」、「蔣勳書櫃」……。

這些書櫃存在的原因,是則動人的故事。數年前,由於位置偏僻,供應商斷絕池上書店的實體書通路,陳文茜因緣際會得知池上書局困境,便將一櫃子書送來書店。隨後,蔣勳、蔡康永、劉克襄、侯文詠等多位作家陸續響應,將家中藏書贈給池上書局。


【書店獨有的角色:傳遞知識的平台】

簡博襄店主,大家都叫他簡大哥。問起簡大哥,二十年前回鄉接手書店的原因,他說:「一個書店在地方堅持40幾年很不容易;收掉會很惋惜。……有些人反而覺得,放棄台北的工作很可惜;但我沒什麼事業心,當時沒有猶豫,就回來了。」

這麼說著的簡大哥,看似對事業沒有野心,其實他卻對書店的志業很堅持。在實體書店經營越發困難的情況下,被問及是否因此想要放棄?他顯得不以為然:「當初既然決定接手書店,就不是為了經濟考量,而且也知道必須承擔接手書店的後果。不能說放棄就放棄,要堅持自己的初衷。」

經營池上書局,首先「服務」的是附近鄰里鄉親。簡大哥初接手池上書店,由於營業時間長,又位在方便的大街上,社區舉辦活動也都選擇到池上書局,小小的書店,意外成為社區聚集的平台。

對此,簡大哥很有想法。「書店很適合成為傳遞知識、提供藝文資訊的交流平台。如果講座要在雜貨店辦……感覺也怪怪的。我認為這是書店獨有的角色和義務。」簡大哥很重視書店的平台功能,他也希望能為在地服務,提供社區民眾可以連結和交流的空間。

【書店匯集了幾代人的故事】

在採訪之前,簡大哥忙著幫駐村藝術家馬克聯絡運輸畫作事宜。採訪結束,簡大哥急匆匆地到池上穀倉藝術館,準備隔天蔡康永講座的場地佈置。社區的工作,他總是身體力行;也因簡大哥的熱心,許多人都希望池上書局能夠一直經營。

儘管如此,傳統的小型書店,依舊得面臨著經營困境;一個人的熱情,能夠堅持多久?談到池上書局的未來,簡大哥抱持著隨緣狀態,他認為,書店產業面臨的困境,是大局勢造成的,並不是只有池上書局經營困難。他說:「我會一直努力做,但也不必刻意堅持;能夠留下、就會留下。」除了書局,簡大哥還有許多可以推動社區服務的管道。

簡大哥一直熱衷於社區工作。早期,他是池上的社區規劃師,「那時是先在社區大學開課,課程內容都和環境有關,主要是建立一個管道,幫農民和鄉裡民眾接受新的知識。」

2009年,台灣好基金會進駐池上,協助池上推動社區發展。簡大哥及太太曹菊苹,那時開始擔任基金會志工。由於他對社區營造的熱心參與,幾年後,台灣好基金會也請簡大哥協助池上穀倉藝術館的營運,和安排接待藝術家駐村等工作。

【文化經多年累積而綻放】

簡大哥用一個有趣的比喻,形容這些年的變化。他當社區規劃師時所做的,只是「耕田整地」;直到台灣好基金會進駐,舉辦更多藝文活動之後,才看到「樹苗長出來了」。他強調:「這些文化活動,我們不希望是嬌嫩的花,而期待它有一天成為大樹。」

大樹是什麼?簡大哥沒有明說,但我相信,這顆大樹是池上的精神力量。簡大哥透過書店,提供知識交流、參與社區教育和社區營造,豐富了池上民眾的精神世界。如今,池上精神的樹苗已經長出來,在更多人的呵護下,終有一天長成簡大哥期盼的大樹。

DSC_3760.jpg
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