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蘇博文

「冠軍米」中的生活態度

撰稿|林鎮生 攝影|林鎮生 編輯|于國華、沈婷茹

蘇先生熱切的介紹這兩個「龐然大物」的功能,分別是「翻土用的打田機」和「多功能施肥機」,需要用這麼大的機器,原因是有八甲大的田,田地分布在不同地方,分別種植著不同品種的稻作。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,蘇先生借我們電動機車,讓我們在池上的各地穿梭。


【簡單,卻是自己想要的生活】

蘇先生首先帶我們來看的田地,約有九分地大小,種植品種的是「高雄139」品種稻米,這個品種在花東有超過三十年的種植歷史,雖然賣相不好,但特點是韌性強而少病。九分田不算太大、也不算太小,對農耕機械來說一天就可以完成,但除了機械外,仍有許多枝末細節必須親自處理,這些部分就會由他和太太兩人分工完成,農人靠天吃飯也是相當辛苦。然而蘇先生卻樂天的說,機械化耕作已經讓種田不再是想像的辛苦,對農民而言已經是很大的幸福了!

卸下曾經的公務員身份,不再需要交際應酬,也沒有官場文化要應付,回歸到父親留下的田地,好像就是世代傳承的開始。承接父親的田地,他覺得是責任、也是人生轉機,「就是想過屬於自己的生活,簡單卻可多活個十年也好」,他看著眼前一大片稻田說著。對農業的投入和用心,他認為再工作十年應該不是問題,研究品種改良與改善耕作方法,儼然成為他生活裡的重要工作。蘇先生也讓小孩在農忙時盡力幫忙,但他覺得讓孩子們做自己才最重要。

【冠軍米要有什麼特質?!】

蘇先生帶我們去看連續種出冠軍米的田地,米的品種是「台南205號」米,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「台梗2號」。冠軍米的特質是什麼?比賽評比項目包括「食味度」、「完整度」和「重量」,好的米要這三項特質都達到標準,才有機會競爭冠軍米頭銜。

蘇先生在田埂上來回走動,時而蹲下仔細看著已經結穗的稻禾,時而撫摸著稻葉末梢跟我們解說稻病特徵,專注的神情看得出他對這片田地的用心。回程時我們再經過一片稻田,稻穗飽滿而下垂變黃,種的是有名的「越光米」,這種米是「台南16號」改良耕作的,雖名聲響亮但量少價高,不是很好賣。主要是它過於Q黏,不是台灣人普遍喜歡的口感。講著講著蘇先生忽然停住,要我們靠近田中央一看。是有蛋的鳥巢,他感到憂心的說,鳥巢不能移動,不然母鳥會放棄這些小生命,但機械耕作時往往看不到這些,他只能希望母鳥趕快來把小鳥孵化。

就在那個當下,我對蘇先生悲天憫人且尊重自然的精神感到敬佩。原來冠軍米評比的不只是量化的標準,還有隱藏在後頭的「好心腸」。拜訪的那天下午,蘇先生要帶原住民小朋友做竹筒飯,特別提到有時人們會挑米吃卻找不到合適口味,其實可以混入不同的米來煮,米煮熟的時間多少有異,洗好米後若先泡過會則更飽滿香甜。不同米種,其實只要有好環境、用心耕作,都是好米!

DSC_3760.jpg
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