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秋菊
創皂幸福的原動力
【皂,在地的故事】
用花東縱谷特產的埔鹽花粉製成的皂,色澤乳白,秋菊姐從埔鹽花粉開始,談著日軍與原住民對峙的一段歷史。早年困在山上的原住民,因為食物缺乏「碘」,承受著甲狀腺腫大之苦,直到幸運發現埔鹽花粉,才得以存活。聽到這裡,覺得原本在手中輕盈的皂,似乎沉重了起來,或許是加添了生命的重量。
由苦楝製成的皂,有著淡淡的煙草味。秋菊姐提到花東的特殊地理位置,正好在板塊交界斷層,讓苦楝很好生長。除此之外,在池上當然少不了米皂,除了紫米、胚芽米、米糠和燒米糠的碳都是製皂的材料。她訴說皂的故事,每一塊都包含著對土地的愛、與對人的關懷。
【製皂動機:尋找廢油的出路】
其實,秋菊姐走上這條製皂之路,也是因緣際會。她原來是池上國中的護理師兼任午餐秘書,有一次看見廚工把廚餘廢油倒在空地,覺得那可能造成土地危害,而當地的廢油回收系統已經無力負荷。輾轉得知廢油可以做成環保皂,於是報名參加鄉公所的環保皂研習,從零開始學習。那時邊玩、邊學、邊做,過程經歷許多失敗,花了一年時間,才逐漸累積經驗。
之後受校長之託,在農田間帶領學生手作環保皂,當天有剛好記者採訪,秋菊姐的身影便在平面媒體曝光,受到環保局的關注,因而成為環保皂講師。為了翻轉廢油的刻版印象,她自掏腰包買矽膠膜,讓學生知道環保皂也可以做得很精緻漂亮。即使已經在社區、學校等機構擔任講師,陳秋菊一直學習,花時間研究配方。「有一股意念推著我,讓我沒有放棄;甘於平凡、願意做,對自己、別人和環境都是好的。」陳秋菊沉浸在回憶中,笑容可掬的談論這段經歷。
【源於熱忱的「秋菊皂坊」】
從講師到成為秋菊皂坊老闆,也是源於助人的熱忱。朋友需要手工皂商品,但希望她能辦理營業登記,這等於要她將手工皂從興趣變成創業。為了此事,先生吳辰中原本很反對,後來妥協到提出條件,必須在三千元內搞定,恰巧營業登記花費總共三千元,於是「秋菊皂坊」誕生了。沒有想到,後來吳辰中也轉行,夫妻倆一同經營。
秋菊皂坊開店後門可羅雀,沒有人買單;即使慘澹經營,陳秋菊仍然堅持下去。兩年後,漸漸有生意,有時甚至架上皂都賣完,還看到客人來,秋菊笑著說,自己會很不好意思的想要躲起來。「後來參加經典、紅點設計比賽得獎,都是不小心的。」陳秋菊接著說。
有一次參加講座,是公部門媒合設計師和地方產業合作;王俊捷設計師非常珍賞秋菊夫婦對土地的用心,於是展開雙方的合作,作品因此陸續贏得經典、紅點獎。紅點獎的設計是皂的包裝,十分別出心裁,像牛奶紙盒形狀,上端用縫線密合,包裝印著原住民圖騰,寫著皂的配方;背面挖空一個圓,讓顧客不必拆盒子,就能聞到皂的清香。透過皂的設計,也看見了地方風土文化。
【「用心」就是幸福的原動力!】
「用好玩的心態,就不會枯燥。其實過程都是學習,不斷為下一次的機會累積能量。」秋菊姐說,要用好玩的態度面對生活,多方嘗試、不為自己設限,生活才會充滿新奇。除此之外,她總是抱持著願意付出的心,首先站在別人的立場著想,不計較。「付出就是獲得,不要小看小事,小事成就大事。」秋菊皂坊一路走來,因為她對生活的熱忱、對土地的疼惜與依戀,以及對人的體貼,才讓她得到動力,創造幸福的美好日子。
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