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2021文化、社會與地方創生:理論與實踐」
國際學術研討會

截圖 2021-10-28 下午9.57.40.jpg
截圖 2021-10-28 下午10.00.09.jpg
截圖 2021-10-28 下午10.01.12.jpg
截圖 2021-10-28 下午10.03.05.jpg

Our 
Story

68284945_2399695756755811_2237034472035844096_o.jpg
圖片 1.png
35806834_1772785096113550_990801925295308800_o.jpg

因為社會條件相近,臺灣經常借鏡日本經驗。早年的社區營造,近年大地藝術節、「里山倡議」(Satoyama Initiative),二〇一九年的「地方創生」政策,也來自日本經驗的啟發。但是,眼光移回臺灣,在花東的縱谷,這些故事,早已有了在地實踐版本。

 

什麼是「在地」?依循地方條件與需要,呈現當地特色與風貌。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自然與超自然條件,構成棲居的環境,成為孵育文明、積累文化的沃土。哪裡可能「人定勝天」呢?只能重新認識地方,順應自然,向天借力量,向文化尋求經驗,發揮創意,尋找生活的節奏。

 

似乎一個沒有人帶領的生活、產業和文化運動,正在花東縱谷漫延著。愈來愈多的花東縱谷人,守著一片的淨土,重新確立自然與人文價值,建立從保育環境到追求永續的產業態度,同時思考臺灣地方創生的實踐策略與執行計劃。這樣的運動,它所展現的信念,我們稱為「縱谷主義」。

 

「縱谷主義」是開放的,不必要嚴格定義;它的內涵,來自花東縱谷生活者的實踐。「縱谷主義」是「三生」主義,它兼顧生態、生產和生活。「縱谷」是地形也是區域,「縱谷主義」是彰顯花東縱谷價值,標記著天、地、人的共創與共生。在這裡,即使握著土地產權,人類也不曾擁有縱谷,只是暫時棲居;人類不能為了擴大財富,過度開發耗用屬於天地的公共資源。大自然不馴,災難總是不測;但師法自然之道,從個人到社群,從營生到山、林、水、土的保護與保育,即使風雲變色,也能平安度過。

-引言:優民在優谷

在花東縱谷,個別行動正在串連,如同匯集水滴成為細流。這些實踐構成「縱谷主義」的支架、血肉與靈魂。「縱谷主義」從認知、信仰到行動,它是人和地方關係的重構。

 

「縱谷主義」不是生活守則,更不是法律制約;它是人基於自省和疼惜自然所採取的行動。現代文明發展,人和土地的關係,被資本、產量、效率等概念完全綁架。現在,這一切已經開始改變。從「縱谷主義」的先驅者身上,可以看到不屈不撓的毅力,不豪取、不強求的智慧;順著自然節奏,重新建立生活的起承轉合。

 

花東縱谷的生活者,展現著如同藝術家的感受力與創造力,只是媒材並非油彩也不是科技產品,而是一鋤一鏟,日光、空氣和水,以及落到土裡的種子。隨著作物欣欣向榮的收割,一年辛苦換得溫飽的回報,人們敬天謝神、感恩祖先,衍生儀式與節慶。文化在土地上滋生;藝術,成為人們在心靈中追求生活美感,最後的具體呈現。

以「農村再生計劃」的政策為後盾,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依循花東縱谷的土地人文,藉「萬物糧倉、大地慶典」串連自然之美與地方情感。是的,「萬物糧倉、大地慶典」活動,是現代的人造儀式;但它的目的,是向花東縱谷的生活者致敬,向縱谷的智慧者學習生活在自然之中的方法。現代藝術作品被引進縱谷,但這些作品,是大地的路標,如同現代都市的門牌。透過藝術家慧心巧手,藝術和大地、人與自然結合,一件作品,指出一個所在地方的內涵,展現一個場域的美感,讓觀賞者駐足環顧四周,為了縱谷而怦然心動。

 

跟著藝術,外來者重新看到花東縱谷,體驗到花東的縱谷主義。在地生活者,花東縱谷就是家園,既然選擇留鄉、或是返鄉,就一起腳踏實地,讓花東的縱谷精神得以生生不息。

 

 節錄自《萬物糧倉.大地慶典》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44112896_1942970795761645_8663867192665702400_o.jpg

宜花東具備優質的生存環境,採永續與全球在地化發展的生產型態,保有生存要項及生活品質,才能創造宜花東地區之富足與 樂活,做為臺灣區域永續發展的典範。

萬物糧倉

縱谷主義的公私協力PPP

萬物糧倉計劃是始於2016年尼伯特颱風對花東的浩刼,時任農委會曹主委及水保局台東分局王分局長,參考瀨戶內海大地藝術季,在天災後的重建,陪伴地方,做好生產、生活及生態共建共享共好的總體規劃。

推動的開始,先以2017年八月在花蓮農改場的共識營啓動,邀集花東地區中央及地方單位、農會、地方夥伴⋯齊聚一堂,激發地域振興的想像、凝聚共識、擘劃行動方案,可說是花東地區「地方創生」的先行。

宜花東是台灣的有機廊帶,貫穿其間是台九「縱谷生活軸帶」及台11的「海岸景觀軸帶」。萬物糧倉計劃以台九花東縱谷段、27個火車站點做為場域,先做「點」的盤點,地域物產、產能、價值鍵、亮點、利害關係人、風土資本、資源及限制、頭臉人物、地方組織⋯。再見樹見林的由人事地物產各個面向做整體「面」交叉規劃,包括:旅遊、節慶、產銷、聚落、節氣、政策⋯;拉出時間軸、動缐軸、價值鍵、財務流、人際關係圖⋯做為「缐」性推動力量。

宜花東具備優質的生存環境,採永續與全球在地化發展的生產型態,保有生存要項及生活品質,才能創造宜花東地區之富足與樂活,做為臺灣區域永續發展的典範。

 

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 ​陳甫彥 執行長  

4-2 20190421-WPC_6824.jpg

旅遊、經濟與地方創生

當同時兼顧三生:生產、生活和生態,社區、人民、產業發展也才能共存及延續,三者一旦失去平衡,對地方帶來的將不是創生,而是災難。

近年旅遊已走向工業生產,大量行程出現聚集了人流,銷售及套裝也為之靠攏,農村旅行或在地旅遊礙於商業規模無法成氣候,但若倒過來用「循環經濟」或「分享經濟」去思考反而有機會。「循環經濟」中,生產者可替換成消費者、消費者可以成為生產者,而循環經濟的產生一定是在平台上。如果台灣各處都能有300個微旅行的「點」(如:自家做為餐廳或接待),循環經濟或平台經濟有可能在台灣全島扮演起另一個角度的串連。 

微旅行要如何在市場上不被取代,結合地景風貌及地方智慧資本為關鍵要素,而「地方創生」即為「萬物糧倉・大地慶典」整體設計之中的主要目標。以地方創生為目的鄉村觀光,社區營造是基礎條件,居⺠必須能夠自行組織、討論和決策,面對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挑戰與困境。鄉村觀光基於地方特色,透過深度的體驗設計,讓旅行成為感性與知性兼具的活動,而其收入也能支持地方文化生態保育和社區生活需求,這樣的運作模式才能夠在鄉村持續下去。

同時鄉村觀光也必須透過口碑和社群的行銷,建立地方「品牌」,成功的地方品牌將有助觀光發展,同時帶動地方特色產品對外銷售,創造地方社區的工作機會的同時,也提高了地方產業價值。而整體計畫的最後步驟,是將觀光客導入,帶進人流及消費的同時,也將檢視地方的負載能力,以及做為持續發展地方產業的參考。

因此,以地方創生為目標的觀光旅遊,必須在可控制條件之下的有序發展,當同時兼顧三生:生產、生活和生態,社區、人民、產業發展也才能共存及延續,三者一旦失去平衡,對地方帶來的將不是創生,而是災難。

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 ​陳甫彥 執行長

大地慶典

地方感的創造

如何感受一個地方?
地方是空間裡的一個位置,座標不會改變,但時間的流動,讓地方充滿變化;只有停駐當地,打開心靈和環境對話,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地方。

3-2-3 Jaakko Pernu-跑道上的水滴1_照片提供力譔堂.jpg

Jaakko Pernu,芬蘭 - RUNAWAY DROPLET 跑道上的水滴

池上水利公園,闡述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是對地球上所有生命最大的威脅,為環境與生命發聲。

© 2021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

© 2024 by Cre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undation

bottom of page